科学研究 硕果累累
发布时间:2016-05-13   访问次数:546

招生专刊第2

科学研究 硕果累累

●多个项目获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奖数名列前茅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成果转移和创新树立一流技术转移品牌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科研工作有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奖数量在上海乃至全国高校中都名列前茅。

魏东芝教授领衔的项目“定向转化多元醇的生物催化剂创制及其应用关键技术”获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研究团队瞄准多元醇绿色转化的目标,成功开发了高效的细胞生物催化剂,实现了具有自主产权的众多多元醇定向转化及其高值化学品的绿色制造,顺应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增强了我校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于建国教授团队与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项目“青海盐湖低品位难开发钾盐高效利用技术”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涉及西部低品位难开采钾资源开发利用,包括钾固液转化资源保障、高钠光卤石冷结晶分离、高钠高钙低钾尾矿钾资源回收等核心技术与装备,显著提升钾肥行业技术水平,对缓解我国钾肥对海外依存度,保障中国农业钾肥安全供给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刘昌胜教授牵头项目“钙磷基生物材料的转化机理及新生物性能研究”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研究揭示了钙磷基材料在液—固体系、固—液—固体系中的转化规律和转化机理。根据其理论指导制备的材料获得国家SFDA注册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汪华林教授牵头项目“重大化工装置中细颗粒污染物过程减排新技术研发与应用”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针对燃油质量升级、甲醇制烯烃等生产及其产品使用中产生的细颗粒污染问题,发明了反应废水资源化的耦合方法、酸碱度反向调控的深度脱硫方法,并应用到苏丹及我国15个省()

涂善东教授牵头项目“高温过程装备结构完整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提出了高温设备全寿命周期预防预警和失效控制的技术路线,实现了高温蠕变设计、安全评价和损伤监控预警等3个关键技术创新,形成了高温装备检测/监测和安全评价技术专利群,部分成果被国家标准采用。

钱锋教授牵头项目“大型精对苯二甲酸装置节能降耗的优化运行技术”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首创了粗对苯二甲酸加氢精制反应生产过程建模与优化技术,研发了共沸精馏溶剂脱水过程的建模与优化技术、PTA联合装置中低压蒸汽优化配置、对二甲苯氧化反应尾气优化利用以及CTA料与母液互送等先进技术。

张嗣良教授牵头项目“基于细胞生理与过程信息处理的工业发酵优化新技术”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首次自主集成开发了用于细胞生理代谢特性检测与分析的装备体系,建立了发酵过程宏观现象(发酵表型)与菌体生理代谢的微观机制间的关联研究方法,2008年至2011年,实现新增产值33.5 亿元,新增利税11.7亿元以上。

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徐永祥教授领衔的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获得2013年第一批“上海高校智库”立项。2014年,学校新增1个省级研究基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特色可持续城市化研究”。20163月,学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上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准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曹锦清教授团队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鲍宗豪教授团队,分别承担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

为激发教师成果转移和创新的热情,学校出台了系列政策,如专利实施许可费的50%可作为人员费、40%留课题组作为发展基金,职务发明成果作价入股,成果完成人占有技术股份的50%70%等等,在沪上部属院校中都可称先。

为提高成果转移的服务能力,学校技术转移中心组成了工程设计研究部,并将安评中心、环评中心、专利事务所纳入,提供从小试、中试到工程转化的一条龙全程服务。该中心还以团队建设为核心,一手抓市场开拓,一手抓制度建设,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0余个技术转移(联盟)分中心、工作站,筹建和建设了6个实体化研究院。

5年来,学校专利实施许可合同金额已占全部横向合同经费的25%30%,以煤气化技术、盐湖化工核心产业链技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行业关键共性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为学校树立起了一流的技术转移品牌。

 

网页发布时间: 2016-05-13